Gaming Headset / 電競耳機 / 麥克風 / 耳麥 / 揚聲器
-
曜越推出幻銀ARGENT H5 RGB無線電競耳機,玩美藝術․一次到位
高階電腦DIY、電競周邊和記憶體品牌曜越的幻銀ARGENT H5 RGB無線電競耳機今天起正式販售,讓玩家享受絕佳的音質時同時也不受線材干擾。耳機支援2.4GHz無線跟3.5mm有線兩種連線模式,並可透過USB充電,在無線模式下連線距離為10米,能確保遊玩時保持良好的連線穩定度,此外,在開啟RGB燈效下電池續航力為10小時,不開燈時則是19小時,讓玩家無論是打遊戲、聽音樂或是看電影都能擁有長時間的使用體驗。 幻銀ARGENT H5 RGB無線電競耳機搭載DTS® Headphone: X v2.0環繞聲和40毫米Hi-Res 驅動單體,能提供清晰精確的音質表現,並支援雙指向麥克風、十五段頭型調整、可拆式耳罩與摺疊收納的設計來提高攜帶性。另外,玩家還可通過耳機上的按鈕輕鬆調整功能,包括電源開關、音量、啟動DTS 7.1環繞音效、顯示電量、靜音麥克風,以及遊戲跟聊天的音量平衡調整。 幻銀ARGENT H5 RGB無線電競耳機,支援兩個區域1680萬色RGB色彩的燈光效果,能客製化個人專屬的電競氛圍。玩家也能夠透過產品支援的iTAKE跟TT RGB PLUS軟體,可連動所有 Thermaltake Gaming 遊戲週邊和曜越其它相關產品,來打造完美連動的生態系。此外,在連線平台上能支援 PC、XboxOne®、PS4™、Mac®、Mobile 和 Nintendo Switch,讓玩家能在任何裝置都可享有最方便的使用體驗。 曜越幻銀ARGENT H5 RGB無線電競耳機在3月開放購買,產品享有2年保固,且包含全球用戶技術支援和保固服務。價錢請參考曜越官網或詢問公關部及當地業務。
-
ROG Delta S Animate電競耳機實測開箱,呼應西風之神以AniMe Matrix動態燈效打造專屬電競環境!
無論是鍵盤、滑鼠,ROG在電競周邊的研發上,始終不遺餘力,去年ROG推出了支援MQA音訊的電競耳機Delta S之後,讓電競耳機除了在打Game之外,還能夠聆聽Hi-Fi音質的音樂,打破音樂與傳統電競耳機的壁壘。 如今,時隔一年,又推出了新一代的Delta S Ainmate與各位玩家們見面,規格與Delta S並無二致,但在設計上還是略有差異,嚴格說起來,應該算是Delta S的姊妹作,現在就趕快來看看這款Delta系列新作:ROG Delta S Animate電競耳機吧! 從外觀設計上來說,無論是形狀還是製作材質,Delta S Ainmate與Delta S其實是一樣的。 不過眼尖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到彩盒上耳罩外觀上的ROG圖案吧!沒錯,獨家設計的迷你LED燈效陣列,讓這款Delta S Ainmate在除了優質聲音表現與舒適配戴之外,更增添了獨特的可玩性。下面就讓小編來看圖說故事的幫大家開箱介紹吧~ 頭戴方面,以人造皮革作全包覆設計,視覺與觸覺都相當柔軟,在調整上也分成10個刻度,每個刻度都帶有調整頓點,讓玩家們在拉伸時方便辨認,不過Delta S Ainmate稍微重了點,為310公克,應該是為了耳罩上的特殊設計所致,但增加10公克並不影響配戴。 既然身為姊妹作,Delta S Ainmate在耳罩上也依舊採用D字型設計,並且可轉向的懸軸設計,符合人體工學,玩家們在配戴之後,轉軸會依據頭型大小,適當地附在玩家的耳上,即使長期配戴,也能夠維持舒適感。 當然,耳墊亦採用了ROG獨家Hybrid技術,預先配置在機體上的是具彈性、方便清潔的纖維蛋白質皮革材質,並隨附了以蛋白質、紡織材質所製的備用耳墊,方便玩家因應不同的使用環境來拆卸更換。 而與Delta S最大的不同,便是Delta S Ainmate的耳罩的外罩設計了,對ROG Zephyrus系列筆電有研究的玩家們,想必都知道AniMe Matrix顯示器吧?玩家們可透過Armoury Crate程式自定義顯示器上的圖萬或GIF、動畫等等。 本次Delta S Ainmate將AniMe Matrix顯示器移植至耳罩外罩上,讓原先於Zephyrus系列出現的LED燈效也能夠在Delta S Ainmate上使用,除了內建燈效之外,玩家們一樣能夠透過Armoury Crate切換更多ROG預先設定的燈效模板。 讓玩家們自由搭配電競周邊的配置,也是ROG一貫的風格,因此玩家們依然能夠使用Armoury Crate來自行設定在Delta S Ainmate的AniMe Matrix顯示效果,且左右耳能夠獨立設定,如果玩家想要統一同步燈效也沒問題。 雖有這樣華麗的AniMe Matrix燈效可以用,不用的話太浪費,但應該還是有玩家喜歡低調,因此在左耳後方的調控介面上,除了作多媒體使用的音量調整與靜音鍵外,頂上還有燈效的開關鍵,只要上下扳動便能切換,相當方便。 當然,Delta S Ainmate身為電競耳機,如果沒有麥克風的話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一樣在左耳罩區域,前端配有一處3.5mm麥克風埠,搭配通過Discord和TeamSpeak認證的ASUS AI降噪麥克風,能夠阻絕5,000萬種環境噪音,讓玩家們的聲音能夠準確且清晰地傳送給隊友。 在連結方面幾乎無可挑剔,配置USB-C連結線孔,因此除了PC之外,跨平台道Mac、手機、平板也完全沒問題,當然目前最火熱的Switch、PlayStation 5也有支援,簡直是一機在手希望無窮。另外,隨附配件也有USB 2.0轉接頭,沒有USB-C的玩家也不必擔心。 除了設計之外,其實Delta S Ainmate在規格上也與Delta S完全相同,配有QUAD DAC 4核心技術,能夠呈現130dB訊噪比,並搭載Hi-Fi級ESS 9281 CODEC晶片,因此Delta S Ainmate也具備了打Game、聆聽Hi-Fi音訊的雙重功能,當然也有ASUS獨家Essence驅動單體以及氣密腔體設計,配合MQA編解碼器,讓玩家們能夠擁有聲歷其境的音效饗宴。 至於QUAD DAC 4核心技術與MQA編解碼器,玩家們可以參考站上那篇Delta S開箱,有更詳盡的解說。 雖說Delta S Ainmate沒有額外的硬體配置,嚴格說起來,其實在體驗上會跟Delta S差不多,但小編仍是作了一些小測試,如果想要更詳盡的測試的話,玩家們不妨在看完站上前篇Delta S更詳盡的規格說明後,順帶參考一下音效測試。 重製版的《暗黑破壞神II:獄火重生》透過杜比7.1環繞聲進行了重新製作,小編剛好也還在打寶地獄,因此便用D2R來與Delta S Ainmate作點小測試囉。 想必各位玩家們都知道,我們能夠透過遊戲中的各種音效,來對即將來到的狀況作迎敵措施,比方說來自不同距離、方向的怪物叫聲、怪物法術施展音效,而Delta S Ainmate即使在激烈的戰況、已經快被音效擠到滿出來的耳道當中,其所具備的130dB訊噪比,仍舊可以清晰地將視野內不可見的、但即將來到的音效,與現有的狀況作出細膩的區別,讓整個場景包含自身與怪物所產出的音效,能夠更細緻地傳達到耳中,而不是全部糊在一起,只能聽到混濁、黏稠的雜音。 而ASUS Essence 50mm驅動單體以及氣密腔體設計,也不是說個噱頭的而已, D2R中詭譎的配樂、以及各地圖具有的背景音、怪物時不時呼喊的詭異叫聲,在Delta S Ainmate與D2R重新配置過的杜比7.1環繞音效的配合之下,更具備充沛的沉浸感,並加強遊戲體驗,不至於在血尿(誤)的刷寶輪迴中,變得麻木、想睡。 於去年的Delta S推出時,無論是輕巧的重量條配、Hi-Fi級音效晶片與QUAD DAC 4核心技術、Essence驅動單體等等,以戀愛養成遊戲來說的話,小編主人公對Delta S好感度為+100,觸發隱藏結局。(誤) 如今Delta S以相同規格與配置推出姊妹作:Delta S Animate,雖可能是因為AniMe Matrix的關係,多了10公克的重量,但無傷大雅,從小編上班戴到下班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當然音色與遊戲音效呈現自不用多講,在Delta S開箱一文便可知道小編對其喜愛程度了,如果你還在猶豫,現在再加上AniMe Matrix,能夠自定義燈效讓你打造獨一無二的電競環境,這樣還需要猶豫什麼嗎?(小編絕對沒有在勸敗,哈)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HyperX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無線電競耳機實測開箱,職業電競選手級的規格用聽覺就能克敵制勝!
在電競領域裡,如果遇到技術與操作都旗鼓相當的對手怎麼辦?等對方失誤嗎?但如果最後等到的,竟然是自己失誤,那該怎麼辦?在撇除技術與操作等因素之後,剩下的電競周邊差異顯然就成為電競領域中克敵制勝的最後一道關鍵。 因此在電競周邊的挑選上,需要玩家每分每寸都錙銖必較,剛好HyperX在電競領域中,其一貫嚴謹的研發態度,包括旗下產品都是以滿足職業電競玩家的嚴苛需求所設計,也符合了玩家們需要精挑細選的要求;小編這次入手了HyperX最新推出的Cloud Stinger Core無線電競耳機,沉浸式音效控制加上降噪麥克風,就來看看最新版的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與舊款式有什麼分別,究竟有多大能耐,讓玩家們能在任何一個細微聲響中尋找到致勝關鍵呢? 一般電競部品在配色上不外乎都是黑、金、紅、綠等等較為大膽的配色,但誰說電競不能和時尚沾上邊呢? 從外觀上可以看到,HyperX這副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採用了全白配色、通體磨砂材質設計,即便是純白機身也不容易沾上指紋,而不到250g的超輕量化設計,就算長時間配戴也不會讓頭部感到太大壓力(這點很重要啊!)。 雖然現在RGB燈效已經是電競部品的基本配備了,但電競部品不等於RGB啊,HyperX為了玩家的配戴舒適度、也為了超輕量化設計,沒有在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裝上RGB燈效,讓純白機身更加低調,全機重量也僅僅不到250公克,戴上去之後,想熬夜打通宵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啊。 且頭帶與耳罩上,最貼近人們肌膚的地方是以透氣的紡織材質所包覆,內裡則鋪了一層記憶海綿,在穿戴上不會令人感到悶熱,加上可調節式的12段刻度,能讓玩家依照頭型來調整貼合度,舒適度滿分滿點,更值得一提的是,頭帶的內部結構是以金屬鋼芯結構所製,因此即使與親人共用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需要時常調整貼合度,也不怕磨損。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所有I/O與開關鍵都配置在左耳上,只要左手伸手一摸就能控制絕大部分的功能,由上往下摸的話,功能順序分別為:電源指示燈、電源鍵、音量控制閥、USB Type-C埠。 值得注意的是,要開啟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話,需要長按電源鍵3秒以上才能喚醒;而在音量控制閥的使用上,HyperX做成齒輪狀,內裡也有刻度可以以段落方式做調整,還可以直接調整音效控制,無須再透過繁複的系統介面;而USB Type-C埠則主要是讓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作充電使用。 既然針對電競專用,除了聽音辨位尋求勝機之外,與隊友的溝通當然也必不可少,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在左耳上配置了一支麥克風,使用上也相當直觀,只要往上撥動就能直接讓麥克風呈現靜音狀態,並且HyperX在設計上也設想得十分周到,畢竟每個人的五官位置都略有不同,因此HyperX讓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麥克風桿可隨意彎曲,使得玩家能依照自己的嘴巴位置作調整,讓收音狀況能夠更加不受干擾。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為封閉式的耳罩型耳機,驅動單體為能夠精準呈現重低音的40mm動圈式釹磁鐵,頻率響應也為典型的20-20k Hz,阻抗為16 ohms,總諧波失真則有小於2%的好表現,強化的重低音以及封閉式耳罩設計,讓沉浸式體驗更上一層樓。 左耳上所配置的降噪麥克風,為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駐極體電容式麥克風,頻率響應為50Hz-18kHz,感度-40dBV,也因駐極體的原理,讓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耳麥能實現低失真的訊號傳輸,不過電容式麥克風對於聲音的接收相當敏感,很容易將不需要的聲音給收錄進去,HyperX為此,替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耳麥做了降噪設計,只是機上的耳麥並非為了錄音所用,因此在收音指向性模式上只有單向。 而在電腦接上隨附的USB連結器之後,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在無障礙物的前提之下,最遠可接收的訊號能達到12公尺,如果在外租個小套房,去洗個手或上個廁所,也不用特地拿下來,讓玩家們輕鬆掌握戰場上的瞬息萬變,連結另外一條附贈的USB Type-C,然後進行完全充電之後,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最高續航力可達17小時,而玩家也能利用剩下的7小時可以做足充分休息,順便充電,不僅完全不會出現沒電的窘境,還能在隔天開戰時,不會因為睡眠不足而影響戰況。(笑) 電競領域不只有PC,2020年底兩大遊戲主機PlayStation 5與XBox Series X的問世,又在電競界掀起了一陣風暴,HyperX的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當然也有支援這兩大主機,不過現在大缺貨,玩家要是只有PlayStaion 4也不要緊,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相容PlayStation系統,因此PS4也有支援喔! 介紹完了外觀與規格,實際體驗與壓力測試還是最重要的,不然說得再神,體驗很糟的話那豈不是糗(笑)。 輕如鴻毛、不到250公克的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在小編實際配戴上之後,還真的沒有任何壓迫的感覺,而耳罩的包覆設計以及緊實度,也非常紮實的貼合小編的耳型,甚至從上班到下班戴了一整天,完全沒有任何因為擠壓而出現的異物感與不舒適,看來,如果在遊戲戰場中廝殺一整天,要不是耳朵一直傳來聲音,還真的有可能會忘記正在戴耳機。 小編也挑了幾款遊戲來測試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音效與音質呈現,分別是《鬥陣特攻》、《軒轅劍柒》。 FPS類型遊戲幾項聲音重點,不外乎就是腳步聲、槍擊聲的來源、以及與隊友的語音溝通,選用《鬥陣特攻》測試的原因是,遊戲中的武器更加多元,不僅只有槍砲類的,還有各式冷兵器,包括弓箭與武士刀等等。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左右聲道分源做得非常好,站在岔路口時,假設隊友在左方,遊戲內傳來的角色語音便會從左耳裡傳來,且不會混在右耳中,如果遊戲內的右方視角有突發狀況,也不會因此而搞混戰況,半藏的弓箭音效在設置上與其他武器相比,音量略小,但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依舊能很精準地捕捉到音頻,進而將訊號傳輸到小編的耳中,而使用源氏的招架時,除了計算技能持續時間以外,技能即將結束的音效也需要被判斷,但假設耳機不太好,就容易在激烈的槍林彈雨中被忽略,不過在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是完全不必擔心這件事的。 《軒轅劍柒》中有大量的刀劍相擊的聲音,以及格擋系統所產生的完美格擋音效,用來測試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也是相當不錯(一部分是因為小編要趕軒轅劍柒的開箱啦,哭啊拖很久),有時候會因為法術的動畫遮住了人物模組,只能依靠聲音判斷是否完美格擋,且容易被遊戲人物與怪物的音效蓋過去,而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雖然在重低音的呈現上有特殊設計,但中高音的表現也沒有矇混帶過,刀劍相擊與完美格擋的音效都屬於中高頻,不僅沒有被其他音效蓋過去,還能在巨量的音效之中以清脆的聲音讓小編判斷局勢。 而《軒轅劍柒》在進入戰鬥時,除了以交響樂團演奏作為背景配樂外,還有大量的各式音效,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對重低音的強化處理,讓整個音效呈現相當驚人,沉浸感幾乎翻倍。 身為全能的電競耳機,耳麥已經是基本配備了,在結束音效呈現測試之後,我們來看看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的耳麥功能,雖說有降噪設計,但降噪功能太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因此簡單錄了幾秒測試來看看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降噪功能。 在測試期間,坐小編隔壁的同事使用的鍵盤簡直是吵死人的那種(誤),剛好能應對本次的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降噪測試,而從錄音後的音檔來聽,不僅僅小編的聲音傳輸相當清晰,隔壁同事打字的聲音也被大幅度消除,需要非常用力、非常專注地才能聽清楚鍵盤噪音,這也表示,假設玩家們正在用耳麥與隊友溝通戰局,而自己的情人正好在一旁做其他的事,也不會將多餘的雜音傳送到在彼方的隊友耳朵中,造成對方接收指令困難。 SadDante · 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 耳機麥克風測試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 降噪麥克風測試。 大多數電競部品因為一些精密的零件,在重量上通常無比驚人,但HyperX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在輕量化設計之後,還能兼顧電競所需的一切特質與規格,可說是令人愛不釋「耳」,而無線類的電競部品令人詬病的除了時常會因為電量不足而導致暫時無法使用外,還會遭遇一些訊號傳輸上的問題,只是HyperX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不僅在電池續航上有顯著的加強,可高達17小時的使用時間,於訊號傳輸上也是做得可圈可點,在無障礙限制的情況下,連線距離最遠長達12公尺,以電競為本命的HyperX,擁有眾多電競部品,以滿足職業電競選手的標準來替玩家們研發最新產品,你說,雖然當不了電競選手,但能夠擁有和職業電競選手一樣的配備,不是很爽嗎?(笑) 廠商名稱:HyperX 廠商官網: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華碩TUF GAMING H3 Wirelesss無線電競耳機實測開箱,享受無線帶來的無限自由!
在電競戰場裡,五感的完全投入相當重要,一個分神就可能錯失勝機,但我們依然是隔著一個螢幕在虛擬世界裡面作戰,因此,視覺與聽覺是我們在電競戰場裡,最直接的感受,視覺上,無論是偵察敵情還是享受光影效果,我們都能依賴視角的轉換來做輔助,但聽覺上,卻是個絲毫不可控的因素。 無論是沉浸在聽覺饗宴中、還是聽音辨敵位,我們都只能靠耳機來行動,但我們總不可能一直坐在椅子上不動,還是會有其他的動作,比方起身上廁所、轉頭看窗外的天色等等之類的,有時候戰況激烈,身體甚至會出現一些比較大的動作,這時候就會想:「啊,如果耳機沒有這條線就好了?」 如果你會這麼想,那麼你就來對了,小編這次帶來了ASUS TUF GAMING H3 Wirelesss無線電競耳機,就是要來一解我們這些惱人的煩憂。 在前陣子,TUF GAMING H3就已經出現有線版本了,本次無線款式與有線版本,在規格上其實沒有太多的差異,但還是略有些不一樣。 比方說在外型上,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區別,但在左右耳裝置外觀上,有線版是以TUF GAMING的坦克LOGO作為裝飾,而無線款式則是以ASUS商標作為點綴,但耳罩外部的髮絲紋仍舊留存。 而現在夏天也來了,如果長時間配戴耳罩式耳機的話,那個悶熱感可不是開玩笑的,但和有線版一樣,H3 Wireless也是以擁有快速散熱功能的記憶泡棉為底,在以100%的蛋白質皮革作為包覆,讓玩家們在虛擬戰場裡,能夠長時間使用而不是燥熱。 在頭戴方面,內部依舊是以不鏽鋼製成,在增加耐用度的同時,也能較他牌電競耳機的夾持力道還要少了20%,有效提升玩家們的配戴舒適性,外部材質則是以人造蛋白質皮革,不會因為過度使用而脫皮。 伸縮支臂也是以不鏽鋼材質所製,但表面做了啞光處理,與耳罩外部的髮絲紋互相映襯,相當有質感;在頭戴調整上,也相當令人滿意,伸縮支臂有11個刻度供玩家調整,像某大尺碼男裝的標語一樣:「再大的頭都戴得下」。 而H3 Wireless身為電競耳機,麥克風的配置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左耳裝置前端上,配置了一支指向性麥克風,支臂部分可彎曲,不用擔心嘴唇的部位搭不上麥克風。 而對於調整音量等等功能,如果正在電競戰場中的你,還要回到桌面來調整,那就太慢、也太落伍了,一樣在H3 Wireless左耳裝置上,後方設置了擁有5項功能的控制介面,分別是:啟動/關閉麥克風、音量增/減/靜音、電源開關、電源/充電指示燈、Type-C充電埠。 值得注意的是,H3 Wireless的電源啟動不是常駐型的,在每次電腦休眠之後,欲繼續使用H3 Wireless的話,必須再次長按電源鍵才能使用;而音量輪盤的設計,也有點類似像汽車打檔那樣,每增減一個刻度,都必須往前或往後撥一下,才能進行控制,雖然說不能一次轉到底,但卻能更精準地調整音量。 前文提到,H3的有線款與無線版並沒有太大區別,在規格上也是。 無論是TUF GAMING或是ROG,ASUS旗下的電競耳機都有其獨到的研發技術,比方說:耳機腔體,對於動圈單體架構的耳機或揚聲器來說,腔體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H3 Wireless擁有ASUS獨家氣密腔體,並且針對50mm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作特別優化,進而突現更加優異的低音表現與細節呈現。 畢竟電競戰場是虛擬的,因此聲光效果就顯得極度重要,而為了能更身歷其境,在聽覺饗宴上,環繞音效與立體聲系統幾乎是不可或缺的,而H3當然也能使用7.1虛擬環繞音效,只要透過Armoury Crate就能調整。 環繞音效的設置對於戰場中的我們,也有頗大的助益,像敵人的腳步聲,有了環繞音效之後,便能更清晰地辨別敵人的位置,但這裡跟H3有線版不太一樣,有線版是透過Windows Sonic作調整,而H3 Wireless則是以ASUS專屬程式Armoury Crate來設定,一條龍服務做好做滿。 H3 Wireless的響應頻率為常見的20至20,000 Hz,恰恰是我們人體能夠接受的聽力範圍,而在耳機阻抗方面,常見的阻抗值為16至300 ohm不等,而H3 Wireless的阻抗為32 ohm,而屬於低阻抗耳機,因此不用花費太大的功率去驅動耳機,就能獲得足夠的輸出訊號及音量,也將促使H3 Wireless擁有相當漂亮的續航力。 在官方測試下,以每天2小時作為一個工作天的話,那麼配戴H3 Wireless的玩家們,將能擁有8個工作天的作戰時間,又假設玩家們需要長期抗戰,那H3 Wireless也陪伴玩家不間斷作戰長達15小時,不過這是官方數據,實際續航力還是得視玩家們的使用狀況來判斷。 H3 Wireless的指向性耳麥為-40正負3分貝,靈敏度相當高,玩家們在與隊友溝通時,不必特別提高音量,也能確保音訊的完美輸出;響應頻率則為50至10,000 Hz,麥克風的響應頻率不一定越高越好,還是得視用途使用,不過H3 Wireless的響應頻率已經足夠接收人體的聲音頻率,畢竟我們大部分只聽得見20至20,000 Hz,但小編覺得,如果H3 Wireless的耳麥有降噪功能的話,那應該會更優秀,畢竟如果家裡沒有氣密窗,外面改裝車呼嘯而過,隊友的耳朵應該會爆炸。 既然H3 Wireless擺脫了線的束縛,如果連線模式很落漆的話,一樣是被束縛住啊?你說是不是呢?那麼它的連線模式到底是如何呢? H3 Wireless使用的是2.4 GHz紅外線連線模式,相較藍牙連線而言,2.4 GHz連線擁有更低的延遲、更強的穩定性,而連線距離也更加廣闊,25公尺的無線接收範圍,讓玩家們可以在中場休息時,上個廁所抽根菸,都不必拿下耳機,甚至能和隊友即時對談,隨時掌握戰況。 H3 Wireless的接受器也相當有意思,與一般USB型的設計不一樣,而是一塊擁有圓角的長型方片,更搭載了Type-C埠,不過電腦沒有Type-C埠的玩家也不用擔心,H3 Wireless隨附了一組Type-A轉接頭,且除了PC端之外,Nintendo Switech 、PlayStation 4與買不到的PS5也都有支援,稍微可惜的是,H5有線版還支援了Xbox系列與Mac系列,但H3 Wireless便沒有了。 由於小編《仁王2》還在有一搭沒一搭的擺爛,因此本次H3 Wireless的電競體驗就交給它啦。 一款好的遊戲,配樂如果編曲得好,那麼在營造氣氛、塑造人物、劇情敘述上,都會有相當大幅度的加分效果,而《仁王2》的交響樂編曲就相當驚人,搭配H3 Wireless的7.1虛擬環繞音效,說有著國家音樂廳的效果就未免太浮誇,但H3 Wireless在耳內建構而成的小演奏廳,確確實實地將《仁王2》該有的陰森、磅礡、哀傷等等配樂情緒,都敘述地相當合宜。 左右聲道的表現也十分不錯,轉視角時該有的聲音距離感,H3 Wireless也都很精密地呈現在小編的耳朵裡,而《仁王2》雖然是一款ARPG遊戲,不用像FPS遊戲那樣需要時刻注意敵人腳步聲,但在像洞窟的室內地圖中,滴水聲、木靈蓋上碗蓋這些細微的聲音,也不會因為武器的撞擊聲等等而被掩蓋掉。 而H3 Wireless的麥克風測試,小編也實際操作,錄了幾秒給各位玩家們聽聽,收音狀況挺好,但小編同事打字的聲音也都收錄了進去,如果有降噪功能會更好一些。 SadDante · ASUS TUF Gaming H3 Wireless麥克風測試 雖說無線電競耳機的價格比有線的高了那麼一點點,但再也不用被那條傳輸線給搞得身心俱疲,花一點點小錢就能一勞永逸,這不是很好嗎?更別說H3 Wireless的價格在一眾無線電競耳機中相當親民,不是說一定貴才有好貨,TUF GAMING的品質還需要被質疑嗎?我想應該是不必。且夏天又來了,疫情這麼嚴重,不出門然後戴個耳機沉浸在電競世界裡,不僅能在戰場中當救世主,還將是拯救疫情的一份子。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Elgato Wave:3專業直播利器電容式麥克風實測開箱,24bit/96kHz高解析取樣率Wave Link加持!
近年來隨著科技、網路技術進步下,Youtuber拍片、直播以及Podcast風潮盛行,在這人人都能當網紅的時代下可以說是相當競爭,各位創作者除了要絞盡腦汁構想創作內容,透過升級強大的硬體設備來提升影音質量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其中「麥克風」的差異更是最直接影響觀眾們聽覺感官。 也因此有許多廠商們看見這塊領域的商機,紛紛投入不少資源來推出眾多相關產品讓玩家們作選擇,這次小編就入手了這支由Corsair旗下專注於遊戲影音直播周邊硬體設計的Elgato所推出的「Wave:3電容式麥克風」,Wave系列麥克風目前共推出Wave:1與Wave:3兩種型號,雖然外部的造型設計看似幾乎雷同,不過在旋鈕的功能、內在的收音解析度還是有所差異,還在猶豫的玩家們不妨看完這篇開箱再來作選擇吧! Wave系列麥克風在整體造型上沒有太大差異,都是採用全霧黑外觀,上方外罩為鋼質材質並配備多重噪音濾除設計,整體造型類似早期麥克風較方正的風格;使用上,這支Wave:3可直接透過正面這顆帶光環指示燈號的旋鈕來切換輸入增益、監聽音量以及輸入/監聽音量比例功能(按壓切換、選轉調整)。 下方的U型支架相當有彈性,並且在左右螺絲內都有裝上軟墊,提升整體緩衝效果,並搭配穩定的金屬圓盤底座,讓Wave:3不易受到額外干擾,確保收音品質。 雖說Wave:3本身已經在減震、防噴麥下了不少功夫,不過官方還是有推出專屬周邊來滿足更加注重細節的創作者們,如延長底座以及麥克風常見的防噴罩、防震架,使Wave:3更加完善。 此外,Wave:3更能搭配Elgato原廠推出的固定延長架Master Mount L,不僅讓玩家們節省桌面空間,透過夾取位置採用軟墊的設計方式還能有效降低桌面傳來的震動雜音。 Elgato Wave:3為17nm駐極體電容式麥克風,響應頻率在70-20000Hz之間,收音靈敏度為-25dBFS(最小增益)、15dBFS(最大增益),而在取樣率更是高達96kHz,位元深度在24bit,雖說電容式麥克風先天上收音就相當敏銳,很難不收到周遭環境音,不過要是在寧靜環境下Wave:3的收音音質將非常細膩、純淨,只有單一心型模式雖有點可惜但對於創作者來說已經是最常用的模式之一。 HAMA · Elgato Wave:3電容式麥克風測試 ▲Elgato Wave:3簡易麥克風測試(輸入增益:50%) 除了本身強大的硬體規格之外,Elgato Wave系列更可搭配自家推出的Wave Link軟體來使用,Wave Link可將遊戲、語音、音樂等輸入來源個別混音,支援最多9組獨立輸入通道,並且可以針對個別通道調整監聽、串流輸出音量,換句話說即便實況主在實況過程遇到有版權的音樂,也可以即時限制音樂不被串流出去(不用再怕版權攻擊啦!),另外還搭載Clipguard防失真技術,收錄最真實的聲音,滿足專業創作者需求。 整體看下來,Elgato Wave:3在硬體規格上真的是相當不錯,24bit/96kHz的高解析收音品質已經比市面一般麥克風還要優秀許多,配上低調沉穩的外觀設計加上不會過亮的LED指示燈,讓創作者在較陰暗的環境中不僅能一眼明確麥克風狀態也不會被光害所影響。 而除了優秀的硬體設計外,軟體方面也是相當強大,猶如簡易的混音器般,可以讓實況主不再被音樂版權困擾,搭配Enhanced Lowcut Filter底噪抑制以及Clipguard防失真技術可以說是讓Wave:3如虎添翼般更加滿足專業創作者需求,小編相當推薦給近日在物色麥克風的玩家們。 廠商名稱:Elgato 廠商官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HyperX QuadCast S多功能電容式USB麥克風實測開箱,實況直播、遊戲溝通、自彈自唱樣樣通!
數位時代的崛起,各類影音平台百花齊放,也造就各式各樣以影音為主軸的創作者,無論是遊戲實況直播、樂器彈唱創作、各類型Vlog、現在又多了類電台型的談話數位媒體Podcast,以上這些創作者們的共同點就是「聲音」。 而傑出的作品不外乎立基在品質之上,影像的品質有各類型攝影器材來輔助,那聲音上的製作呢?當然也需要一支優質的麥克風,但不僅僅是在創作者需求而已,在電競領域上,假設玩家們所使用的不是裝有麥克風的耳機,那在遊戲中與隊友的溝通,沒有麥克風的話,還是等著輸吧。(笑) 小編這次入手了HyperX QuadCast S多功能電容式USB麥克風,但說到HyperX,玩家們可能心中浮現的第一印象應該都是高效能的記憶體模組或電競耳機等等,但大家肯定都沒想到,HyperX也特地針對實況主與遊戲玩家開發了麥克風SoloCast系列與QuadCast系列,那小編這次入手的HyperX QuadCast S的性能與實用性到底能不能達到標準呢?就讓小編替各位玩家們開「聲」體驗吧! 在說聲音的輸出品質之前,先來提提HyperX QuadCast S,到底裝置哪些部件來防禦一些使用者不需要的聲音。 比方說那猶如幽浮樣貌的專屬避震架,採彈性繩懸吊方式,阻絕麥克風與周邊物件的摩擦,並能降低一些因為震動所產生的細微聲響,而且還不用特地去購置防噴罩,因為在HyperX QuadCast S中,就早已幫玩家們內建了,不僅防噴麥,還省一趟路程省一筆錢;更甚的是,在麥克風的頂端有一個靜音圖示,在連結電腦之後,便會以LED指示燈來輔助玩家辨識麥克風狀態。 但小編想說的是,HyperX QuadCast S只要輕點那個圖示,就能瞬間切換靜音狀態,如果玩家們正在直播、或是激烈與隊友溝通的時候,霎時來個媽媽或女友的囉唆嘮叨聲,哇,輕輕一按,誰都不會聽到你正在被碎念。 先別急,介紹完了抑制雜音的裝置後,HyperX QuadCast S在聲音的輸出功能上也有許多設定與裝置。 在麥克風背面有一個小凹槽,凹槽中提供了1組3.5mm的耳機插孔,阻抗為32 Omega,頻率響應也在標準的20Hz-20kHz之間,玩家們不僅可以隨時監聽自己的錄音狀態,還能確保真實接收的音訊品質,凹槽中的另外一埠則為USB Type-C,用以搭配內附的USB-C轉USB-A連接線,加上已通過Discord 和 TeamSpeak的認證,確保聲音輸出的絕對純淨,並且適用於所有作業系統,包含PC、Mac、甚至是PS4,而支援的影音平台也相當多,如Streamlabs OBS、OBS Studio 和 XSplit。 除此之外,在小凹槽的上方,有一顆四指向型旋鈕,能夠在立體聲、全向性、心型、雙指向模式之間做切換,方便玩家們應對各種包含人聲樂器、Podcast錄製、面對面採訪等等的錄音情境,而在麥克風本體的底部,還有一顆增益控制轉盤,能夠快速調整HyperX QuadCast S的輸入GAIN值,由此可知,HyperX在聲音輸出上,將便利性與輸出品質達到絕佳平衡。 既然HyperX QuadCast S是針對直播主與遊戲玩家所設計的,那電競必備的RGB燈效也絕對不可少,在連接電腦之後,HyperX QuadCast S會自動啟動RGB的絢爛燈效,還能透過下載HyperX NGENUITY軟體,來自定義16,777,216 色RGB的燈效閃爍效果,讓玩家能夠搭配HyperX其餘也能啟動RGB的產品,來打造出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使用環境。 在規格上,HyperX QuadCast S為3個14mm電容式振膜艙的駐極體電容式麥克風,頻率響應也在標準的20Hz–20kHz之間,收音靈敏度為-36dB,以FLAC的44.1kHz取樣率當作標準,HyperX QuadCast S的取樣率為48kHz,位元深度在16位元,這意味著,玩家們以HyperX QuadCast S所呈現出來、所錄製的音質將會非常純淨、沒有雜質。 小編說個題外話,HyperX QuadCast S在外觀上,說實在的,扣除支架與避震架,在麥克風本體與RGB絢爛燈彩的配合之下,在視覺上簡直就像是一根能量棒,難不成這是在暗指,使用HyperX QuadCast S的玩家將會獲得E罐的洛克人一樣嗎?(笑) 但這些紙上談兵還是顯得太籠統,感官上的知覺還是比較準確,在官方提供的四指向性模式下,所建議的使用情境分別為,立體聲模式適合於人聲與樂器、全向性模式適合於多人Podcast、電話會議、心型模式適合Podcast、旁白、實況、樂器、雙指向模式則適合面對面採訪,而在小編於各模式之下,分前後左右四個方位做收音測試,在立體聲模式方面,從左方以HyperX QuadCast S收音時,出來的聲音便會從左聲道出來,右方的話則從右聲道傳出。 但全向性模式之下,便沒有這種功能,四個方位所收到的音量與頻率是相同的;而在心型模式中,收音方式只針對前端,因此玩家若朝著麥克風後端發聲,會發現聲音像來自遠處一樣;而雙指向模式之下,強化了前後兩端的收音,但小編發現,在後端收音的情況仍然像有人從遠處對自己講話的感覺。 小編特地拿了把吉他來自彈自唱,測試立體聲模式之下人聲與樂器的收音效果,不過小編沒有直播與錄製Podcast的習慣,想知道效果的玩家,可以自己入手玩玩看。 ▶四指向型-立體聲模式測試(收音方向分別為前、右、左、後) SadDante · 四指向型-立體聲測試 ▶四指向型-立體聲自彈自唱錄製測試-萬能青年旅店-秦皇島(cover) SadDante · 立體聲錄製翻唱-萬能青年旅店-秦皇島(cover) ▶四指向型-全向性模式測試(收音方向分別為後、右、左、前) SadDante · 四指向型-全向性測試 ▶四指向型-心型模式測試(收音方向分別為前、右、左、後) SadDante · 四指向型-心型 ▶四指向型-雙指向模式測試(收音方向分別為前、後) SadDante · 四指向型-雙指向模式 HyperX QuadCast S多功能電容式USB麥克風,在四指向性模式之下,讓玩家無論是實況直播、或是時下當紅的Podcast錄製、甚至是自彈自唱上傳到Youtube等等錄音環境之中,可以針對使用情境來找到最合適的模式,不僅能夠保持聲音品質的純淨,還能準確傳達聲音的細節,避震架與內建的防噴罩,還能避免一些意外撞擊或滑落時所產生的聲響,更重要是一按即Mute的靜音鈕,可避免一些尷尬的直播意外。 既然是多功能麥克風,當然電競玩家也可以使用,無論是隊友的戰術溝通、或者是平時公會頻道上的語音聊天,都能讓自己的聲音乾淨地傳輸到電腦的另外一端,讓隊友們不會再讓爆裂式的麥克風傳輸音質所擾,喜歡樂器表演、自彈自唱的玩家們也不要錯過這款,無論是鏗鏘地刷弦聲、或是溫柔的指彈音,HyperX QuadCast S都能絕對純淨地收錄你的聲音。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S5GOy4D5o ▲官方HyperX QuadCast S使用影片。 廠商名稱:HyperX 廠商官網: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ROG Delta S電競耳機實測開箱,跨越音樂與電競堅實壁壘的優質選擇!
「NO MUSIC,NO LIFE」,這句話不僅傳頌多年,也成為許多人生活與生命的寫照,而在人體與音樂之間,最親密的關係就來自聽覺,我們可以從音響或是耳機來獲取各類型音樂的聲響,但曾幾何時?用在電玩上的電競耳機竟然也能拿來聽音樂了? 打從電競耳機問世以來,除了炫炮的外觀以外,在性能上,一直都是專攻於遊戲細節的呈現,例如說,FPS遊戲中的槍響聲、腳步聲等等,因此在音樂音質的表現上,可能會稍嫌不足,畢竟For Game與For Music是不同的取向,這也是一貫以來,訴求電競定位的耳機說可以聽音樂會被追求聲音品質的玩家所調侃的原因之一;但電競界的潮牌ROG,似乎並不同意這個觀點,在接續先前推出的多款耳機版本之後,決定打破玩家們的既定印象,推出了世界第一款支援MQA技術的電競耳機「ROG Delta S」,直接向音樂界宣戰! ROG旗下的電競耳機有好幾個系列,除了效能以外,連外觀也大不相同(有興趣的玩家上一下就可以看到滿滿的各款耳機版本了),而其中,Delta系列的外觀是屬於相較低調的款式。 同樣隸屬於Delta系列下,新推出的Delta S則是維持與原本Delta的類似外觀,但Delta S則是更精進了一些特色,下面就讓小編跟大家開箱介紹一下這款新版本囉! Delta S在頭帶設計上,以人造皮革作全包覆,在視覺上,對比塑膠與金屬的設計,來得不那麼尖銳刺眼,並且在頭帶調整上,還分成10個刻度,每個刻度都帶有一個頓點,在調整上輕鬆愜意,像小編是個大頭王,也戴得相當舒適,甚至在重量上,Delta S只有300公克重,在長時間的佩戴上,也不令人感到疲乏。 耳罩與耳墊方面,則以D字型作為設計,並輔以人體工學設計,將每個耳罩裡的驅動器,在安裝時略將角度傾斜12度,能夠緊密貼合玩家們的耳型,並讓配戴的舒適感提升到滿檔,並且在這個D字上,還纏繞了一圈RGB燈效,並且配合Aura Sync RGB應用程式,能夠提供超過1680萬種顏色組合供玩家自訂。 在耳墊方面,更是採用ROG獨家的Hybrid技術,並且還附贈了備用耳墊(也太貼心),原本裝置是比較具有彈性,方便清潔的纖維蛋白質皮革材質,非常適合在旅途中使用,而另一種則是以蛋白質、織物網所製成的網狀散熱纖維材質,材料厚實但透氣,非常適合長時間遊戲。 更加柔軟透氣的網狀散熱纖維材質,能讓玩家隨著季節更換,確保配戴的舒適度。 然而,雖說是D字型外觀,但Delta S在兩邊的Hybrid耳罩上,都刻有信仰之眼的圖騰,但小編一直覺得,那不僅僅只是D字外觀設計,而根本就是信仰之眼的概念延伸吧? 但Delta S畢竟還是電競耳機,左耳罩後方有兩顆控制按鈕,上方為RGB燈效控制,下方則為撥動式的音量鍵,這樣一來,即使玩家們正在遊戲裡大戰,也能及時調整音量。並且隨包附贈了一支3.5mm的麥克風,能接在左耳罩上的外接麥克風孔,但可千萬別小看Delta S的麥克風。 ASUS AI降噪麥克風不僅通過Discord和TeamSpeak認證,還在降噪性能上,能夠減少超過5000萬種背景噪音,像常見的點擊滑鼠或敲擊鍵盤的背景噪音,最多能將低95%,同時保留且維持使用或錄製時的人聲聲波,讓玩家們的聲音能夠準確且清晰地傳達給隊友或觀眾。而最有趣的是,在前述所說的Delta S的RGB燈效設定中,在玩家們利用ASUS AI降噪麥克風時,還能讓RGB燈效隨著講話的聲波閃爍、跳動。 而Delta S在與平台的連結上,因其連接線孔為USB Type-C,因此除了PC以外,玩家們還能跨平台連接Mac、手機、甚至是家用遊戲機上,包含Switch、PS 5,讓玩家靠一支Delta S就能走天下,但如果玩家們的USB Type-C埠突然不夠用,或是臨時需要使用Type-C埠,那也不要緊,Delta S隨機附贈了一條USB 2.0轉接頭,無論如何都能讓你的Delta S隨時處於工作狀態。 那為什麼小編在前面會說,從什麼時候開始,電競耳機也能拿來聽音樂了?沒錯,就是從你買了Delta S這一刻開始! 規格方面,Delta S具有領先業界的QUAD DAC 4核心技術,並搭載了Hi-Fi級ESS 9281 CODEC晶片,QUAD DAC技術中的4顆DAC核心,在可聽頻率範圍內的低頻、中頻、高頻、超高頻中分別作處理、運算,再將四個訊號組合在一起,並且內建了獨家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其配備了音頻訊號的轉換技術,從而產生更清晰的聲音,且Delta S還具備了20-40K Hz的頻率響應,在低音方面的表現將會令人驚嘆,帶給玩家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聲音饗宴。 而為了確保以上技術的完美執行,並提供完美清晰的音頻給玩家,Delta S中獨特的ASUS Hyper-Grounding技術,能阻絕電磁干擾,呈現純淨、無雜訊的完美音質。 重頭戲來了,為什麼小編會說,電競耳機也能拿來聽音樂?因為Delta S中還有一項嵌入式MQA Renderer技術,可以連接到MQA的核心訊號,並完成MQA檔案的解碼「展開」,讓Delta S成為世上第一款支援Master Quality Authenticated(MQA)的電競耳機。 但別忘了,Delta S本體還是一款電競耳機,因其4顆DAC核心的QUAD DAC技術,Delta S可以呈現前所未見的130 dB訊噪比,將遊戲中的敵人腳步聲、槍擊聲細節一一呈現,讓玩家們除了能提供玩家們在聆聽音樂時,送上無可挑剔的細膩音質外,還能從Delta S中所表現的聲音細節裡,找到戰場上的致勝之道。 光說不練假把戲、紙上談兵幹不了大事,既然Delta S的本體到底還是一款電競耳機,因此遊戲中的聲音細節表現絕對少不了,而身為世上唯一支援MQA播放的電競耳機,小編講得天花亂墜也無法深刻體會它的威能,因此小編特地申請了專門播放FLAC無損音質的串流音樂服務TIDAL的帳號,來實測一下Delta S在音樂方面的表現。 下面小編也透過遊戲與音樂來驗證一下這款Delta S的實際表現,那就看看小編的實測吧! 在遊戲測試上,由於最近小編在玩《軒轅劍7》,這一代《軒轅劍7》所有的配樂都改成真正管弦樂器演奏,在音效上比歷代都更加突出,而在武器與怪物的碰撞所呈現出來的音效也相當不錯,因此拿來和Delta S打頭陣試試。 相信玩家們都知道,遊戲中的洞窟音效表現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空靈、一種是陰森,而這兩種的Reverb效果都非常的強,而這也是營造沉浸感的一種方式,當然,對於遊戲中所想呈現的Reverb效果,本體還是電競耳機的Delta S都非常完美地還原了遊戲廠商所賦予的效果,對於追求沉浸感的玩家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一般廉價耳機在遊戲音效的呈現上,如果稍微轉大音量,就會產生一種撕裂感,在聽覺上也會有一種塑膠感,不過就算把音量轉得再大,即使武器的撞擊聲、怪物的叫喊聲等等,Delta S都不會對玩家的耳朵產生撕裂的感覺。 而Delta S的訊噪比高達130 dB,這肯定要拿FPS遊戲來測試,不過小編在玩《末日之戰Z》時,Delta S所還原的音效非常真實,從腳步聲就能知道隊友在身後的哪個方位,而且左聲道與右聲道的聲音表現也相當平衡,不會一邊大一邊小,但小編不是FPS專業玩家,用Delta S聽腳步聲來辨識隊友有多遠的技巧,只能靠玩家們來嘗試了。 題外話,小編在測試的時候,有更多的時間,其實是被隊友的腳步聲嚇到。(哭啊,耳機太好也不行) 小編不才,剛好也會彈奏幾項樂器,因此在選擇音響或是耳機上非常刁鑽,平時小編所用的是鐵三角的監聽耳機PRO5MK3,為的是能聽清楚各種樂器間的表現,但缺點就是在音色表現上略顯偏冷,而拿這次拿Delta S來和小編常用的耳機做比較,雖然定位與用途上都不太一樣,但在無損音樂的呈現上,想必不會差到哪裡去。 小編為了測試Delta S低、中、高三頻之間的平衡,在TIDAL上選了來自蘇格蘭的後搖(Post-Rock)樂團Mogwai的第9張專輯《Every Country's Sun》。 透過長時間反覆聆聽的測試下,整體而言,Delta S的三頻表現都非常的紮實,但有個前提,小編從小聽搖滾樂長大,而以小編的標準來看,低頻略顯鬆散了一些(純粹是個人偏好),但對一般玩家們來說,Delta S的低頻表現算是中規中矩,應該會相當舒服,不至於穿破耳膜或是太過零散。 既然要驗證音樂表現,當然也不能只測試單一張音樂專輯,所以小編也另外挑了一張來自美國的九O年代傳奇樂團Nirvana的專輯來測試看看,因為Nirvana樂團這張《Nevermind》專輯,有許多歌都用了大量的貝斯失真效果,因此小編才選來測試Delta S在音樂細節上的表現。 在低頻與鼓聲的交疊上,貝斯是個很容易被聽眾忽略的樂器,即使加上失真效果也不會被發現,但如果仔細聽、或者用好一點的耳機的話,會發現貝斯失真效果在聽覺上有一種彈拉金屬條的感覺,而Delta S就是小編口中的好耳機,在細節呈現做得相當好,專輯裡那首「Breed」,Delta S非常完整地將綿密的貝斯失真效果的傳達給聽眾,真的值得讚賞。 聽完音樂後,Delta S也具備有AI降噪麥克風,但降噪這技術用說得太複雜,不如直接用聽的吧。 這裡小編特別做了對比,透過實際聽的感受比較準確些。下面有Delta S與某家產品的實際錄音比較(其實是硬ㄠ了影音組的高檔錄音專用麥克風),聽聽看就知道囉! SadDante · Delta S耳機麥克風降噪測試 SadDante · 某家的電容麥克風測試 在測試結果上,Delta S應該是將人的聲波控制在某個頻率上,進而達到降噪的目的,雖然拿來跟錄音專用的電容麥克風比較有點失公平,但在降噪這方面而言,用來聊天或者與隊友溝通走位再適合不過。 如果要對這款Delta S做個總結,小編當然也是要不免俗的提一下這款電競耳機的特色,包括了精美的訊噪比,在遊戲音效細節的表現上相當驚人,使得玩家能輕易在FPS戰場上讓敵人有去無回,加上AI降噪的麥克風,不會因為環境噪音壓過自己的聲音,而讓正在激烈溝通中的隊友聽不清楚戰術協調,但除了電競本命之外,具備QUAD DAC技術,並且支援MQA無損音質播放的Delta S,則是打破了耳機在電競與音樂用途之中的壁壘,誰說電競耳機不能拿來聽歌,Delta S就行!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5V7MiB58I&feature=emb_title ▲ROG Delta S的官方影片。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WOW改版前夕,聯名Blue Microphones推專屬語音麥克風,終於能大喊:為了聯盟!
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歷經了16個年頭之後,將在10/15日推出改版前夕更新檔,並預計於今年底推出全新9.0資料片《暗影之境》,看來玩家又該是回歸的時候了。 往年魔獸世界於推出新資料片以前,都會釋出名為改版前夕的更新檔,以利玩家在新舊版本之間的銜接。作為老牌MMORPG,魔獸世界這款遊戲其實對新手玩家並不友善(笑),不過這次9.0改版,完全沒碰過但想入坑魔獸世界的小萌新們也別擔心,暴雪特別推出了前所未見的全新新手入門體驗,不怕你創了角色之後,在暴風城不知道要幹嘛。 目前,魔獸世界的人物角色上限等級設定是120級,在9.0改版前夕時將會把等級降至50級,等級上限方面則又調回60級,與《魔獸世界:經典版》統一。小編記得在暗黑破壞神3還沒改版奪魂之鐮以前,撇除巔峰等級,人物等級上限也是60,暴雪到底多愛60這個數字…… 而掉落物品、裝備與屬性因為等級上限重新調整之故,也會經過重新調整,當然包括職業技能與天賦(我大盜賊的毒藥機制終於回來啦!),在創角介面和流程也重新設計,將有更多可定製的角色模板選項。 在改版前夕和9.0《暗影之境》資料片推出以前的這段期間,玩家會接到一個全新有關殲滅天譴軍團的任務,讓玩家能在9.0資料片來臨以前,做好更萬全的準備。改版前夕到資料片來臨這段期間以往都是兩周的時間,但這次暴雪跳票,本來訂於10月底推出的資料片,卻延期至年底推出,但玩家們已經習慣了,因為不跳票就不叫暴雪了(畢竟他們都覺得這樣很酷)。 繼新加坡電競椅廠商Secretlab推出《鬥陣特攻》、《英雄聯盟》、《電馭叛客2077》為主題的電競椅後,暴雪為了慶祝魔獸世界16周年,再與Secretlab聯名,合作推出以聯盟首都暴風城和部落首都奧格瑪為靈感的電競椅。 而美國知名麥克風品牌Blue Microphones發表了全新Yeti X魔獸世界版專業桌上型USB麥克風,玩家可利用其Blue VO!CE語音調整效果,把魔獸世界中數百種音訊樣本,帶到現實生活中(那我可不可以用瓦里安的聲音大喊:為了聯盟?)。 Blue Microphones這支Yeti X擁有4種不同模式的收音電容,可搭配USB在PC或Mac上隨插即用,等於說只要一支麥克風就能解決所有特殊需求,如今隨著影音平台的崛起,直播主、Youtuber也大量萌發,或許更多創作者能以這支魔獸世界版的Yeti X發揮更多創意,相信也能吸引Coser的青睞,在各大電玩展喊出魔獸世界中的經典台詞。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7cXoDmOJUc&feature=emb_title ▲Blue Microphones Yeti X魔獸世界版把艾澤拉斯帶來現實生活。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Blue Yeti X USB電容式麥克風實測開箱,專為創作而「聲」!
由Blue所推出的Yeti、Snowball等專業麥克風,在許多直播主、影音創作者中一直是火熱的話題產品,原因不外乎其大的收音能力,具高還原、高清晰的聲音表現搭配簡單上手的特性,讓Blue的產品廣為好評,就連知名YouTuber PewDiePie也是其愛用者! 一直以來深知玩家需求的周邊大廠羅技(Logitech),自2018年收購了Blue之後,將其品牌所主打的客群擴大到創作者市場,順勢推出了「Blue Yeti X 雪怪USB麥克風」。這款Yeti X是針對實況主/遊戲直播者、YouTuber、Podcast(播客)、音樂製作者...等創作者所打造的專業桌上型USB麥克風,亦屬於Yeti系列中的旗艦產品,到底這支麥克風有什麼特別厲害之處,以下就立馬來開箱實測! Blue的產品在外盒表現上都十分明確,這次Yeti X也不例外,除了能一目了然的看到麥克風本體,在盒上也標明了適用於遊戲、直播和播客的專用USB麥克風,在下方也看到Blue Vo!ce的技術標誌,並且在外盒側面強調了這次的旋鈕設計。 打開外盒後會看到一張Yeti X的說明示意圖,上面針對這次的旋鈕設計和收音方式說明,打開內盒後就看到產品的本體了,這次的內容物十分精簡,僅有Yeti X本體和USB連接線一條,沒有多餘的包裝浪費(在對於注重環保的現代盡了一份心力XD!)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Yeti X的本體,這次外觀比起Yeti表現更為俐落,麥克風本體的體積大為縮減,不過依舊保有穩固的金屬桌上型立架(可以拆卸下來安裝懸臂支架),但目前僅有黑色系配色,外觀在未接上電源時非常的低調內斂,也許未來會如Yeti一樣推出多色系的選擇,讓我們小小期望一下。 Yeti X正面的配置跟以往不太一樣,這次採用智慧旋鈕設計,除了旋轉控制音量外,還可以透過長、短按壓來切換控制模式,長按壓模式共有三種:第一種為麥克風的增益,二為耳機音量的輸出,最後一項則是麥克風與耳機的混音模式(可以調整兩者的聲音大小比例),短按壓則是切換麥克風的靜音狀態。 轉過來看看Yeti X的美背,背部只有切換收音模式的PATTERN鈕,這次的使用方式為按壓切換,跟以前的旋鈕切換不同,Yeti X總共有四種收音模式:心型指向、全指向、雙指向和立體聲模式,創作者們可以依照情境的不同切換使用。 接著看一下Yeti X本體下方,提供了3.5mm耳機孔隨時監聽收音狀況、和一組Micro USB插槽連接電腦使用,中間為麥克風懸臂支架專用的安裝孔,讓Yeti X可以不用占用到桌面的空間,也清楚標示了各種安全標示和環保規章,在最下方則清楚標示了產品型號及輸入規格。 身為Blue的旗艦麥克風,Yeti X規格也有所提升,錄音的取樣率提升到了24bit/48kHz,收音頭也提升到了四顆,聲音可以更真實的收錄進電腦中,如果像是Podcast這種以聲音為主的創作者,使用Yeti X就非常適合。 Blue Yeti X擁有Blue VO!CE技術,這是一款專業等級的麥克風技術,擁有專業的高通濾波器,可以消除低頻噪音(像是風扇聲),也能利用Expander/Gate在不講話時消除其他雜音,並附有三頻等化器,可以依照自己的聲線做微調,完全是為聲音而生的技術。 羅技將Blue麥克風的設定導入自家專屬Logitech G-HUB軟體中,軟體內包含了Blue VO!CE的技術,可以透過軟體調整出自己想要的聲音效果,同時,身為周邊大廠的羅技怎麼會忘記玩家們的需求!Yeti X更是能在G-HUB中調整麥克風上的LED燈效,雖然無法做到像電競周邊的RGB彩虹、循環燈效,但還是能調整出自己喜歡的顏色呼吸燈,是一款兼具功能與酷炫的電競麥克風XD! 介紹完外觀跟軟體後,我們就來實測麥克風音效了,Blue的產品一直以來都非常具話題性,除了簡易操控的設定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們非常注重收音品質,這次Yeti X身為旗艦級的產品,其實力到底如何呢?前面所提到Yeti X這次所主打的四種收音模式能依照不同情境切換使用,小編實際依照四種情境下去模擬使用,大家不妨戴上耳機來聆聽看看Yeti X的表現吧!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0PI7N11X4&ab_channel=PCDIY%21online ▲小編實際測試Yeti X不同情境下的表現和麥克風上的燈效展示。 Blue一直非常重視聲音的品質,從初階的產品Snow Ball到Yeti的表現都令人讚賞,這次Yeti X為最新的旗艦產品,不僅品質維持一貫的水準,更是優化了使用者們的體驗,即便是菜鳥都能變高手。 實際使用一輪後,小編非常喜歡這種設計,Yeti X搭上了最新潮的燈效設計,外觀讓人耳目一新,在操作方面依舊簡單到不行,僅要接上USB連接線就能直接使用,最重要的音質也絲毫不馬虎,加強過後的四顆收音頭,讓一絲一毫的呼吸聲全部收錄,最後在搭配軟體的助攻之下,即使是非專業的人士也能快速上手,並獲得高品質的聲音。在影音創作盛行的當下,Yeti X絕對會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有需要的創作者們不妨參考一下。 廠商名稱:Blue Microphones 台灣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7,190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Logitech G Pro X Lightspeed無線電競耳機實測開箱,首款Lightspeed電競耳機、Blue麥克風導入優質選擇!
前陣子一直很想打造一組無線電競周邊,包含鍵鼠和耳機,而身為小編的好處就是有實際碰過許多這類產品,可以當作日後購買時的參考XD!也是因為這樣,在鍵盤和滑鼠部分小編選了羅技近期推出的G913 TKL無線鍵盤和廣受玩家及選手好評的Pro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直接套用前一隻G903無線電競滑鼠搭配使用的PowerPlay充電滑鼠墊使用,換上底部的充電片就能直接無痛使用,目前鍵鼠兩者都在服役中!桌面上可以解放所有線材的爽度時在難以比擬R~ 不過在耳機部分倒是一直還無法下手,我們雖然在先前的電競耳機大開箱中介紹了40款耳機,但首先作為無線耳機的選項大概僅1/4,而在包覆舒適性和外觀選擇上又會有些主觀因素考量,所以實際上能選擇的並不多。正巧近期羅技在原先的G Pro X電競耳機的基礎上,導入自家廣受好評的Lightspeed無線技術,推出全新的Logitech G Pro X Lightspeed無線電競耳機,馬上就吸引了小編的目光,也終於收到產品本身,趕緊帶大家來開箱體驗看看吧! 這次小編收到的版本是媒體專屬的外盒包裝,所以超大的精緻外盒內裝的是知名電競選手Faker的照片,同時內部也有Faker和羅技這次合作的說明單等等,這部分是媒體專屬的包裝設計,玩家如果未來購買市售版本的話,實際將只有耳機本身的外盒包裝而已喔!小編雖然本身並不是Faker粉啦!但這包裝還是覺得有夠誠意~ 回過頭來先說說Pro X Lightspeed吧!這款產品是繼羅技將知名麥克風廠BLUE VO!CE購入後推出的第二款電競耳機,目的自然是希望能為電競選手們帶來專業錄音室等級的收音效果。此外,最大的特色是,這也是羅技首次將自家無線技術Lightspeed導入到電競耳機產品線中的新品,挾帶著先前有線版本的好口碑,幫助玩家解放桌面線材的幫手。(小編最近看到自從知名實況主Shroud回鍋Twitch後,戴著的應該就是這款了~) 羅技針對旗下電競類相關周邊產品的驅動軟體已經轉換成Logitech G Hub,對應Pro X Lightspeed也提供專屬的調整介面,首頁部分即可查看耳機剩餘電池電量方便玩家一眼辨識,而進入操作頁面後則是可以針對音量、麥克風音量和側音做基本調整,另外也可開啟進階等化器調整EQ,玩家可以自行調整或是使用預設的設定參數快速切換。另外也可開啟DTS Headphone:X 2.0環繞音效功能,將7.1環繞音效聲道加強,距離感和臨場感都會進一步提升。 實際聆聽體驗下,Pro X Lightspeed在音效部分繼承了有線版本的音準,同時也維持羅技耳機一向的水準,在基本的扎實度和方位、腳步判定下都滿準確的,頻率響應部分在20~20000Hz之內,阻抗則是32歐姆,採用複合網格PRO-G 50mm驅動單體(釹材質),一般遊戲聆聽下並不會有雜音問題。而在開啟7.1環繞音效後,DTS Headphone:X 2.0的臨場感非常不錯,尤其在各方位的腳步聲判定部分都非常有方向感,這部分會比一般未開啟前準確些。不過7.1環繞音效在射擊遊戲中還是會有眾多環境音混合在一起的雜音,以至於建議玩家如果要開啟環繞音效的話,可另外自行調整EQ設定或使用預設的FPS模式設定效果會稍微好一些。然而另一方面,環繞音效的優勢在RPG或RTS這類節奏較慢的遊戲裡,沉浸效果就會非常優秀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1oCQjj0Gxg&ab_channel=PCDIY%21online ▲使用《虹彩六號》測試Pro X Lightspeed的環繞音效效果。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Pro X Lightspeed也導入Blue麥克風收音,軟體中可以自行額外調校,啟用Blue VO!CE功能後即可調整音量和使用預設的多種不同設定,比較特別的是除了可針對高低音去進行EQ設定外,羅技也與多位知名電競選手合作,設計出和該選手直播或遊戲時相同的麥克風設定,玩家可以直接套用。 至於實際的麥克風音質測試部分,在開啟Blue VO!CE驅動前,麥克風本身的聲音其實就已經非常清晰,不過會讓人稍微有種「數位感」,雖說聲音錄製本就是數位化的結果啦XD!但在開啟Blue VO!CE功能後,聲音會明顯柔順許多,更趨近於一般獨立外接麥克風該有的聲音,這對於與隊友溝通或是一般遊戲直播時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麥克風的部分使用的是心型(單指向)收音模式,小編實測一般佩戴耳機下距離機械鍵盤的敲擊聲測試,若玩家在麥克風輸入增益效果開至100的話,把麥克風的輸出音量調太高很容易會收到鍵盤敲擊聲響,這在遊戲過程中隊友可能會覺得惱人XD!小編建議可以將麥克風的主輸出音量調整成70左右(預設為80),對於一般的鍵盤敲擊聲就可以完全杜絕,而此時的靈敏度並不影響一般日常的隊友溝通,聲音仍然非常清晰。 總結來說,小編個人佩戴羅技這款Pro X Lightspeed無線電競耳機的體驗還是非常滿意的,尤其在聲音的表現部分更是令人可圈可點,本身在聽音辨位的功能部分就已經非常不錯的羅技耳機,在無線Lightspeed技術導入下,聲音並未出現延遲的問題,同時辨位效果仍舊十分準確,最重要的是,在解放線材束縛後,小編可以隨意四處走動也不至於牽扯到耳機線XD!另一方面,電競耳機的麥克風往往是這類耳機的最大弱點,這也是羅技會想導入Blue VO!CE麥克風的原因,而這次的導入結果非常不錯,雖然尚無法達到獨立高階外接麥克風(注意:是「高階」)的收音效果,但也已經比一般電競耳機的機械感、距離感、數位感收音還要好上許多,有興趣的玩家不妨正式上市後參考看看。(建議耳機都要實際佩戴過再做最後決定喔!) 目前羅技Pro X Lightspeed建議售價為6,690元台幣,這價格以一個電腦周邊產品來說確實不便宜,但考量到「無線」的便利性加上優秀麥克風收音的效果,以及聽聲辨位的準確性和環繞音效體驗(或許還要加上羅技信仰?),這價格也算是預期之中,而實際的體驗結果也確實符合期待。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ROCCAT RENGA電競耳機實測開箱,錄音室級全耳罩電競耳麥中的優質精品!
- 酷炫7.1聲道電競耳機,羅技G633 ARTEMIS SPECTRUM炫彩上市
- 電競耳機怎麼選?除了外型你還應該考慮的因素、一文搞定(上篇)
- 還不知道該買哪款電競耳機嗎?市售40隻電競耳機大開箱(下篇)
- ROG STRIX FUSION 300實測開箱,玩家專屬的7.1聲道電競耳機!
- ASUS STRIX WIRELESS實測開箱,7.1聲道玩家級無線電競耳機!
- T.C.STAR KIT9907速寫開箱,超值電競耳機鍵盤滑鼠組!
- 還不知道該買哪款電競耳機嗎?市售40隻電競耳機大開箱(中篇)
- 賽睿SteelSeries SIBERIA 350電競耳機實測開箱,DTS 7.1環繞音效讓玩家贏得致勝先機
- TESORO OLIVANT A2 PRO電競耳機實測開箱,7.1虛擬聲道讓敵人無所遁形!
- 索尼進軍電競市場!SONY INZONE H3/H7/H9開箱試聽,精品級降噪電競耳機優質選擇!
- Blue Yeti X USB電容式麥克風實測開箱,專為創作而「聲」!